今天的互联网,甚是纷扰
总会在某个偶然的瞬间,开始怀念10年前互联网的那种纯粹、简约、相对文明的交流环境。而今的交流氛围早已不同当年,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用乌烟瘴气来形容也不为过。各种形式的骂战、无休止而无意义的争论……交流也早已脱离了讨论本身的意义,也许还演化成了某种新型的娱“人”场所。
戾气,很重。
时代在进步,伴随互联网的文明进程却似乎在倒退。
不过倒也不足为奇,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引发的全民参与,互联网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少数技术极客亦或是计算机爱好者们蜗居的小憩之所。
而今的它,更像是现实社会的映射,是一另一个迷你社会。各种形形色色的人们都可以广泛参与其中。虽然不可否认,踊跃参与互联网交流的,特别是习惯于利用各种文字、表情、字符,各种各样的流行语的群体,非包括我在内的年轻群体们莫属。但是,尽管是这种情况和现实社会各年龄层面的广泛参与有所差别,也就是说不能和真实的社会等同来看,却也足够反映出一些东西。
毕竟年轻的群体们本就是未来的象征。
我们暂且不去考虑当经过时间的洗礼,年轻的群体们是否会发生一些改变脱离这种情况,而就把这个现象当成某种未来的影子的话。
不由地令我们思考,社会大环境是否发生了一些不利的转变。
毕竟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们。
但所谓事物的发展总是波浪式的起伏和螺旋式的上升,
出现一些不好的事情也并不是太令人意外。
反过来说,如果都是好事反而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反观今天的国际大格局,从一开始提倡的全球合作到今天的各种制裁下的自主发展。逆全球化这件事情,恐怕也是所谓螺旋式上升中的一环吧。
未来究竟何去何从,我们今天难窥一二。
但是,一切依然会曲折地前进,和那看不到尽头的永远流逝的时间一样。
——————
但是就像是我此前很多次发表过的观点所提到的,仅仅拘泥于人类社会的思考,就如同陷入沼泽的泥潭,越陷越深而毫无意义。个人微不足道的力量也很难对大环境做出显著的改变。而人类作为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具有高级智慧的生命体,也许与身俱来就拥有寻求宇宙尽头真谛的使命。实际上我们总是被生活所羁绊。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烦恼就足够使人应接不暇。而能否跳脱出现有的人类社会桎梏,而思考到更高的层次,是思维境界的跃迁。
遗憾的是,至少在国内,被匆忙的时间追着跑不仅是常态,甚至是被鼓励的。
压缩每一分每一秒去进行所谓努力的奋斗——我不认为奋斗这件事情本身是件坏事。但是,当你处在一种95%的时间是受某个组织管控的状态下,你是很难拥有自己的思考的,也就是你处于一种被控制下的奋斗,你的奋斗方向是被全局安排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上课。上课这件事情就是高度处于被授课者安排的进度下进行的。你不可能在课上有时间去认真思考某个知识细节。你可以很容易收获授课者的传授的经验,但是你很难有充分的时间来整理和思考知识,使得最终拥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当然你可以说这些事情可以在课后进行。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整理知识的时间恐怕要远远超过上课的那些时间呢?毕业后,我曾经画过整整一个下午(4个小时)来思考一个数学问题。或者说,如果必须要有绝对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对某个概念有足够深刻的理解。那上面提到的这种受控的被动状态是很难让自己有所突破的——很简单,时间不够。
例如,一个正常接受完高中数学教育的朋友,可以轻而易举地凭借自己多年的非凡经验,解出各种数学题。但是,你可能永远没有时间去思考,你用的这个数学定理的发明者是如何想出来的。你当然不会有时间,甚至于在学习过程中想这种问题会被冠名不务正业……但是这样就错过了很多有趣而珍贵的思考。
我经常举这个例子:
加法的逆运算是减法
乘法的逆运算是除法
乘方的逆运算有两个,一个是开根号,一个是取对数。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乘方偏偏有两个逆运算?
我相信95%以上的人在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
因为他们在被动接受知识,然后记忆:
我们今天新学了一种运算,叫做对数……我们要记忆对数的运算法则,对数换底公式……
反正就是学了个新运算,至于为什么会发明这种运算……不晓得。
你还能类比这里,创造一个新运算吗? “……”
——————
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当你去思考
乘法,表示A个B相加或者B个A相加
C = A * B
那么已知C和B如何求出A呢,于是发明了减法
A = C / B
同理
B = C / A
我们自然也希望用一个数来表示多个数相乘,于是有了乘方
我们假设没有学过乘方符号,我们用一个※符号来表示乘方,例如
A ※ B,表示B个A相乘
B ※ A,表示A个B相乘
那么你会发现
和加法和乘法不同的是
A ※ B ≠ B ※ A
而
A + B = B + A
A B = B A
乘法运算和加法和乘法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乘方不满足【交换律】
所以乘方必须有两个逆运算,因为它们交换的结果不等。
于是我们可以知道,从乘方开始的更高级运算,都不满足【交换律】了
如果我们现在发明一种新的符号表示B个A相乘方
记作 A ❤ B ,那它也一定会有两个逆运算。这就是深入的思考。
实际上我们后来学线性代数,学概率算法,学向量运算,学集合运算。我们会发现数学家们热衷于把一些问题抽象成基本的加减乘除的数学运算,通过数学运算来简化问题。
因为数学运算我们小学就学过了。
当我们理解了这点之后,就知道了这些数学问题的基本研究方向:
研究他们的基本运算:加减乘除
以及是否满足基本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如果完全满足,不用学新知识了,已经学完了,小学教过了……
……
部分满足,记忆不一样的地方即可……
例如概率加法
P(A+B) = P(A) + P(B) - P(AB)
概率乘法稍微不同
P(AB) = P(A) P(B | A) = P(B) P(A | B)
而P(A*(B+C))也可以用上面的公式展开,其中括号里是集合运算等等……
这个时候,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整理,知识在脑中应该是一个来龙去脉极为清晰的存在,我们也可以比较容易理解和研究一些新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创新”。
我经常开玩笑说,你只要稍微深入思考一点点,就可以从中学知识直接飞到大学知识。因为知识体系本来就不是线性的。
————————
而在我国,处在某种类似生产流水线上的生活进程中是普遍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人口,“创新”却永远是老生常态的话题。要“无中生有”某种新东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思考。而在流水线的我们,哪里有时间去自己思考,亦或是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呢?人再多也无济于事,大环境已经堵死了绝大多数的机会。
令人难过的是,所谓的大环境,就是整体的社会氛围。当一件可能不是特别正确的事情,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是正确的时候,它就很难有所变化了。
就比如在国内,当你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了,你真的会去维权吗?
一想到维权的阻碍和麻烦,早就已经望而生畏了。
进而形成的社会风气就是,侵害就侵害了,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了。
你跑去维权搞不好会变成“出头鸟”……权益没维护到,登上热搜,摊上一摞子麻烦事……
从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定目标,喊口号,……未必是件好事。
其实很多方针本身是好的,设计者也是经过充分设计的,就是在这种生产线式的环境里,层层传递以后理念可能就变质了,执行也早已偏离了本来的意图。而处于受控制的奋斗下的人们,可没有决策权。
————————
好在比起其他的事情,唯独思考这件事情,是生命体可以完全自主掌控的。毕竟大脑是人身体的控制中枢。那这种时候,只要有了渴望去思考的意识,脱离大环境下的思维封锁也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而更重要的是,忙里偷闲这种事情,中国人有的是应对的智慧,不是吗?
在逆境下调用人类特有的智慧处理和解决问题,也正是大脑重要的用途之一。
毕竟大脑对外处理事务,对内,体内成千上万的细胞在都受它指挥,由相互配合构成生命体的有机部分。这些细胞也在维持机体的平衡,保护控制中枢。反过来说,所谓的“我们”,不过就是指这具大脑罢了,无数细胞在兢兢业业奉献,维持着这具身体,包括这个大脑,也就是“我”的运转。而受这些细胞保护,拥有这具身体唯一控制权——大脑,的我们,总不能亏待它们。